图书介绍
健康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钱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8991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47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心理卫生-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健康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健康心理学1
一、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与任务1
二、健康心理学的相关学科或领域2
第二节 健康心理学的出现4
一、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4
二、健康心理学出现的背景4
三、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6
四、健康心理学家的培养7
五、健康心理学面临的挑战8
第三节 健康和健康状况的测量8
一、什么是健康和疾病8
二、健康评估方法9
第二章 健康信念和健康促进理论11
第一节 行为、健康信念和影响因素11
一、行为与健康11
二、健康行为11
三、健康疾病信念的差异12
第二节 动机与行为14
一、自我效能理论和应用15
二、归因理论和应用17
三、控制源和健康控制源理论18
四、非现实乐观19
第三节 健康行为连续变化理论19
一、健康信念理论19
二、理性和计划行为理论21
第四节 健康行为转变的阶段性理论22
一、跨模式理论22
二、健康行动进程理论25
三、预警采用进程理论26
第三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基础28
第一节 神经系统28
一、神经细胞及其信息传递28
二、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29
三、神经系统对内脏的调控32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33
一、激素33
二、内分泌的调控作用34
第三节 免疫系统35
一、概述35
二、免疫系统的结构36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37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37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免疫活性物质37
第五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影响39
一、心血管反应性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反应性的关系39
二、急性应激与免疫40
三、慢性应激与免疫41
第四章 心理干预技术43
第一节 支持性心理治疗43
一、心理支持的基本方法43
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44
三、心理支持中的交谈及倾听技巧45
四、交谈中的注意事项46
五、非言语性技巧的使用46
第二节 行为治疗47
一、采取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法矫正不良行为47
二、行为矫正方法47
第三节 认知治疗49
一、理性-情绪疗法49
二、贝克的认知转变法50
三、有效促进态度与信念转变的有关问题52
第四节 危机干预54
一、概述54
二、个人危机干预:自杀56
三、社会重大事件的危机干预57
第五节 药物治疗57
第五章 中国健康心理学59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观59
一、历代养生理论59
二、七情与养生61
三、中国文化中的迷信、忌讳与巫术及其批判62
四、报应、缘与命定思想与养生的关系63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中的健康促进理论和原则64
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养生模式64
二、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的养生模式64
三、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整体养生模式65
四、性命全修的养生模式65
五、保持心身健康、明心见性的养生模式65
六、保持个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养生模式66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健康促进理论与原则67
一、中国健康心理学的理论67
二、《内经》的健康标准68
三、促进健康的原则69
第四节 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70
一、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70
二、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71
第六章 应激和应对75
第一节 应激概述75
一、应激的种类75
二、应激源76
三、应激与健康78
第二节 应激的理论81
一、生物应激理论81
二、社会应激理论81
三、心理应激理论82
第三节 应激的调节、中介因素82
一、人口学因素82
二、认知评价83
三、社会支持85
四、人格87
第四节 应对和应激管理89
一、应对90
二、心理防御机制92
三、应激管理94
第七章 微环境与健康97
第一节 家庭与健康97
一、家庭与健康关系概述97
二、家庭应激与应对98
三、家庭与健康习惯与行为101
第二节 学校环境与健康102
一、学校环境变化与学生健康102
二、校园应激和应对102
三、校园健康促进104
第三节 职业环境与健康105
一、职业与健康105
二、职业倦怠105
三、职业生涯发展108
第四节 社会经济地位、社区和自然环境与健康109
一、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和种族109
二、社区环境与健康110
三、社会文化变迁112
四、自然环境112
第八章 饮食和饮食行为115
第一节 饮食115
一、食品与健康115
二、饮食行为与健康115
第二节 影响饮食的因素116
一、情绪116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117
三、家庭影响119
四、体型和身体满意度119
五、与食物相关的因素120
第三节 肥胖和肥胖症120
一、什么是肥胖和肥胖症120
二、肥胖对健康的影响121
三、肥胖的机制122
四、肥胖预防和治疗124
第四节 进食障碍126
一、神经性厌食症126
二、神经性贪食症127
三、进食障碍的病因127
四、进食障碍的治疗128
第九章 成瘾行为129
第一节 烟草与吸烟129
一、烟草的历史与传播129
二、烟草与健康131
三、成瘾理论134
四、戒烟135
第二节 酒精与酗酒138
一、酒精与人类138
二、酒精对健康的影响139
三、如何控制饮酒143
第三节 网络与网络成瘾144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综合征145
二、网络成瘾原因及治疗146
第十章 艾滋病与性行为148
第一节 人免疫缺陷病毒和艾滋病148
一、概述148
二、流行状况149
三、传播途径149
四、分期150
五、影响151
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与艾滋病流行152
一、心理因素152
二、个人生活方式153
三、社会环境因素155
第三节 行为预防和心理支持156
一、行为预防157
二、药物治疗158
三、心理治疗158
第四节 性行为与性传播疾病159
一、性行为特征159
二、性取向160
三、性行为模式161
四、性传播疾病162
第十一章 锻炼与休闲164
第一节 锻炼及其意义164
一、什么是锻炼164
二、锻炼对生理的影响165
三、锻炼对心理的影响165
第二节 锻炼与疾病166
一、锻炼的预防和康复作用166
二、运动与疾病168
三、科学锻炼,提高健康水平168
第三节 促进锻炼169
一、影响锻炼的因素169
二、锻炼生活方式的培养170
第四节 体闲171
一、休闲和休闲方式171
二、文化与休闲172
三、休闲与健康173
四、学会休闲173
第十二章 慢性疾病175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175
一、原发性高血压175
二、冠心病177
三、心血管病治疗和康复中的问题180
四、心理干预181
第二节 糖尿病183
一、流行病学特征183
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83
三、心理社会干预:自我效能与饮食行为控制185
第三节 睡眠障碍186
一、睡眠概述186
二、睡眠障碍187
三、睡眠障碍的心理干预189
第四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189
一、什么是慢性疲劳综合征189
二、危险因素和后果190
三、心理干预191
第十三章 癌症192
第一节 概述192
一、流行病学特征192
二、生物物理因素193
第二节 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193
一、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194
二、心理社会因素对癌症影响的机制197
第三节 预防和心理干预198
一、癌症的预防198
二、癌症的心理社会干预199
第十四章 疼痛201
第一节 疼痛概述201
一、什么是疼痛201
二、急性和慢性疼痛201
三、疼痛治疗的简史202
四、疼痛的临床意义203
第二节 疼痛的生理基础和理论203
一、疼痛的生理基础203
二、疼痛理论204
第三节 疼痛的测量205
一、莫克吉尔疼痛问卷206
二、简明疼痛量表206
三、描述及类比法206
第四节 疼痛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和心理干预207
一、疼痛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207
二、心理干预212
第十五章 病人行为和医患关系213
第一节 病人213
一、病人的概念213
二、病人的心理需要213
三、病人的权利与义务214
四、病人的角色转变障碍和解决策略214
五、病人接受疾病的心理适应216
第二节 求医行为217
一、求医行为的类型217
二、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218
三、筛查、体检、免疫接种与健康管理219
第三节 遵医行为220
一、什么是遵医行为220
二、影响遵医行为因素221
三、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223
第四节 医患沟通和医患关系223
一、医患关系224
二、医师角色225
三、医患沟通模式225
四、影响医患沟通的因素226
五、医患沟通的改善228
第十六章 特殊人群230
第一节 儿童健康心理学230
一、培养健康行为230
二、儿童疾病与健康促进234
第二节 女性健康心理学237
一、概述237
二、健康的性别差异和原因237
三、女性生殖健康238
四、妇科疾病240
第三节 老年健康心理学241
一、概述241
二、老年护理242
三、死亡和死亡的心理过程243
四、临终关怀244
五、居丧246
参考文献247
热门推荐
- 3338139.html
- 2085738.html
- 367259.html
- 188519.html
- 2094230.html
- 2602861.html
- 916141.html
- 2643051.html
- 438569.html
- 9366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24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3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20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6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9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5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34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0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11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2106.html